甜瓜(Cucumis melo L.)為葫蘆科-年生草本,英名Melon、 Muskmelon、Cantaloupe,原產非洲、印度、中國,根據最近許多學者的提議,試把甜瓜分為五個亞種(subspecies)及十個變種(variety)。本省所栽培者都屬甜瓜亞種(Cucumis melo subsp. melo L.),含括本省通稱的香瓜、美濃瓜、黃香瓜、洋香瓜、網仔瓜、哈密瓜、越瓜等種類。
甜瓜於2000餘年前,埃及已有栽培。8世紀時傳入中國,15世紀初傳入歐洲,美國於16世紀自歐洲傳入Cantaloupe栽培,18世紀末自法國南部引入Honey Dew,已發展成為世界Cantaloupe及Honey Dew之主要產地。日本於1900年代自歐洲引入,發展成為主要溫室洋香瓜產地。
民國25年左右,台灣自日本引進黃皮棗瓜、青皮梨瓜等脆瓜類,本省香瓜(melon, var.conomon Thunb., Conomon group)都屬於東方特有品種的梨甜瓜和黃金瓜。而近年來香瓜栽培面積急劇減少,目前香瓜種植面積2,836公頃,分布在屏東縣、嘉義縣、雲林縣、台南縣,以春、秋作為主要種植期。
民國46年,由美國和日本引進Cantaloupe、Honey Dew(露地洋香瓜品種)及Muskmelon(溫室洋香瓜品種)試種,民國60年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始利用引進品種交配育成台南2號、5號、6號,61年正式推廣栽培,此期間,農友種苗公司亦育成銀河等品種推廣,63年引進日本香蘭(Sunrise)品種,頗受消費者喜愛,從此奠定台灣洋香瓜栽培基礎。74年由台南區農業改良場推行PE塑膠布隧道式栽培以來,PE布隧道栽培具保溫、防寒效果,植株生育良好,可減少露菌病、蚜蟲及病毒病發生,且搭設容易,已成為目前洋香瓜最主要栽培方式。由於生產穩定,因此種植面積逐年增加,依據民國八十六年版臺灣農業年報,本省洋香瓜種植面積8,349公頃,年產量近20萬公噸,其中冬季裡作佔3,399公頃強,一期作3,275公頃,二期作1,675公頃。主要產地分佈在台南縣市、嘉義縣、雲林縣、高雄縣、宜蘭縣及花蓮縣等地區,以台南縣市5,678公頃為最主要產地,佔全省總面積65.7%。洋香瓜栽培品種雖呈多樣化,可區分為網紋香瓜群(var. reticulatus Naud., Cantalupensis group)、光皮洋香瓜群(冬甜瓜群)(var. inodorous Naud., Inodorus group)及哈密瓜(var. saccharinus Naud.)三大類,除在不同季節選用適當品種栽植外,栽培方法則相同。
洋香瓜果實氣味芳香,含有豐富維他命群,生食可解熱、止渴、利尿、潤肺之外,經常身心疲倦、心神浮躁不安或有口臭者食之具有清熱解躁之效。除生食外,洋香瓜也可調製成各種不同飲料食品,如洋香瓜牛奶、冰淇淋、洋香瓜餅、哈密瓜果汁等,哈密瓜尚可製成瓜干、瓜脯等加工成品。
參考來源:http://web.ncyu.edu.tw/~jgtsay/jg6-2069.html、
http://book.tndais.gov.tw/Brochure/tech92.htm 台南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專刊 88-6 (No.92)